從引入到改革,SCI指標如何影響中國科研評價?

大學國際排名、SCI指標、《自然》指標等等都只是些片面指標,不是國際化標準 | 圖源:pixabay.com
- 導 讀 -
195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很長一段時間缺乏專業(yè)的評價標準。到了80年代后期,SCI等國際學術收錄標準進入中國。SCI論文指標的引進,對于國內學術評價生態(tài)的改變曾經(jīng)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但經(jīng)過30年的發(fā)展,它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改革僵化的科研管理體制勢在必行,曾經(jīng)積極正確的措施如今已成改革的對象。
撰文 | 夏志宏
● ● ●
1993年,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孫義燧開始擔任南大研究生院院長。當時南京大學校長是曲欽岳,黨委書記是韓星臣,分別是天文系的前系主任和黨總支書記。再加上教務長許敖敖也是天文系教授,四人組合被戲稱為南京大學 “四大天王”。這是南京大學快速發(fā)展的一段黃金時光。我作為南京大學天文系本科畢業(yè)生,與 “四大天王” 有過不少交流。
孫義燧老師治學嚴謹,風趣幽默中帶有威嚴。他擔任研究生院院長后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博士論文都被評為優(yōu)秀,很是納悶。眾所周知,當時我們大學的科研才起步不久,在國際刊物發(fā)表文章,尤其高水平文章寥寥無幾。
孫義燧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博士論文請的評審委員都是指導老師的“親朋好友”,按中國文化習慣,評委不好意思說負面的話,另外胡吹亂捧是不要負任何責任的。于是博士論文基本上都是優(yōu)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這一現(xiàn)象不僅是在南大發(fā)生,全國其他高校也是如此,此風嚴重阻礙中國高校發(fā)展。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象頗費思考。大學必須改革開放,以國際標準辦學,勢在必行。孫義燧認為,如果博士生沒有硬性指標,任何規(guī)定都會流于形式,頑疾需要猛藥,于是,他做出了一個至今還在影響中國高校發(fā)展的決定:
南京大學博士生必須在國際SCI刊物上發(fā)表三篇論文方可獲得博士學位!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chuàng)辦的引文數(shù)據(jù)庫,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tǒng)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被收錄的期刊非常廣泛,現(xiàn)在全球已達6000余種雜志,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也參差不齊。
被SCI收錄文章的數(shù)目不是一個理想合理的指標,但對于當時科學研究剛剛起步的中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孫義燧院長的決定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說實話,要求博士期間發(fā)表三篇被SCI收錄的論文是非??量痰?,尤其對一些論文比較少的學科和研究方向。面對如期而至的博士生們的集體抗議,孫老師強硬回復,“你們有本事就到國外開后門去,如果不同意學校規(guī)定,可以退學,以后的學生也可以知難而退,不報考南京大學的博士?!?在研究生院碰壁后,全校幾十名博士生聯(lián)名上書曲欽岳校長告狀,孫義燧對校長說,我們必須這么干,如果您接受學生的無理要求,我馬上辭職!
孫義燧院長的做法最終得到了曲校長的支持。在此之前,曲校長已經(jīng)在南京大學將SCI引入理工科教師的科研評價體系。孫院長將SCI論文定成了博士學位評估的一個硬性標準,推波助瀾,將SCI論文指標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熱點,引起了廣泛重視和爭論。
1997年,在曲欽岳離任校長的前幾個月,我和他有一次比較長的交談。關于SCI論文指標,曲校長解釋說,這么做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九十年代初,中國高校處于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當時并不現(xiàn)實,國內基礎差、專家少,國際影響力小。曲校長還談到另外一件他覺得蒙冤的事,在此一并透露。當初南京大學辦學經(jīng)費特別緊張,遠遠低于北大、清華,這與南京大學辦學成就嚴重不符,曲校長忍痛割賣了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的一塊黃金地皮,換得浦口校區(qū)的三千畝地,以圖擴大發(fā)展。此舉校內外爭議頗大,曲校長說當時是實在沒有其他辦法。
簡單粗暴的SCI論文規(guī)定給博士生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盡管艱難,但在孫義燧、曲欽岳的堅持下得到穩(wěn)步推進。混學位、混文憑的現(xiàn)象在南京大學基本消失,關注國際研究熱點,以國際評審體系作為標準給南京大學的科研和學生培養(yǎng)帶來了蓬勃生機,南京大學走在了中國高校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以1992年為例,南京大學共發(fā)表225篇SCI文章,而其他高校,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發(fā)表論文數(shù)都不到200篇(北大184,清華138)。根據(jù)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對中國科學家在被SCI收錄的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的統(tǒng)計,1992年至1998年連續(xù)7年,南京大學被SCI收錄的論文數(shù)保持全國第一,而此時南京大學的規(guī)模只有北大、清華的一半!同時,南京大學的SCI論文引用率也在1994至2000年連續(xù)7年保持全國第一。
1995年10月,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特別介紹了南大這方面的科研管理創(chuàng)新。此后,中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競相模仿,SCI逐漸上升為衡量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學術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子。
中國大學的龍頭老大北京大學倍感壓力,針對南京大學對SCI的要求,校長陳佳洱直呼 “狼來了!”他找到孫義燧埋怨說,“都是你們帶的好頭!”孫義燧對陳佳洱解釋,“我們不是想出風頭,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主要是要切實保證博士論文的質量?!?/span>
其后北京大學也推行了類似的措施。
SCI論文指標作為眾多學術指標之一,有一定的意義。對于不同學科意義不同,對不同層次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意義也不一樣。顯然,一刀切的方式過于簡單,但對博士論文有一定的、符合國際標準的質量要求是合理且必須的。當時用SCI作為這個標準積極推動了學生的培養(yǎng),提高了我國博士生水平。
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SCI論文數(shù)量急速增長,不少大學論文數(shù)量由當時每年數(shù)十、一百多篇增加到了現(xiàn)在的一萬多篇。但遺憾的是,論文質量增長遠遠比不上數(shù)量增長。大學、科研機構將SCI論文數(shù)量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其詬病已相當明顯,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學者、教授追求SCI論文數(shù)目,論文 “灌水” 現(xiàn)象蔚然成風。改革開放初期,SCI論文指標的引進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它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改革僵化的科研管理體制勢在必行,曾經(jīng)積極正確的措施成了改革的對象。
如何評價科研成果?其實,國內外同行評定仍然是科研管理的黃金標準。當然,同行評價的有效踐行必須解決兩個根本問題:1. 同行的利益沖突;2. 外行領導的干涉。這些方面,國內外在程序、制度上都有豐富的經(jīng)驗,堅持國際化標準、積極參與國際化標準的制定是強國之本、自信之源。
對了,大學國際排名、SCI指標、《自然》指標等等都只是些片面指標,不是國際化標準,可惜,國人,尤其只看數(shù)字的外行,對這些商業(yè)運作指標的迷戀程度遠遠超過國外。
2022.5.30

圖1 1995年,作者與孫義燧老師于南京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
《知識分子》總編輯
夏志宏
制版編輯 | 姜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