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直播,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艳妇臀荡乳欲伦岳txt免费下载

令安倍辭職的這種病,在中國曾十年增長24倍

2020/08/28
導讀
8月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宣布辭去首相一職,據(jù)BBC報道,其理由是潰瘍性結腸炎復發(fā)。






8月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宣布辭去首相一職,據(jù)BBC報道,其理由是潰瘍性結腸炎復發(fā)。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炎性腸炎(IBD)的一種,這種幾乎無法根治的慢性病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多痛苦,居然能令一國首相辭去高位?而在中國,這種病的發(fā)病率和病人情況如何?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轉載了下面的文章。




NHK安倍辭職報道的截圖

這是一種慢性疾病——經(jīng)常性的腹瀉、惡心、腹脹,雖然與許多其他腸病的癥狀極其類似,但它無法治愈,整個腸壁廣泛炎癥、潰爛,嚴重者會無法進食。中國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近 10 年來它的病例數(shù)增長超過 24 倍。

對這種神秘的疾病,我們尚知之甚少,它的成因,該如何治療,目前都還尚無定論。我們唯一知道的比較清楚的是,IBD 有兩大「風險因素」:一是年輕,二是富裕。



腸子的煩惱

29 歲那年,在一場可能會切去結腸的手術前的最后幾天,亞當斯還在絕望地尋找著能夠不需要這場手術就治愈他的克羅恩病的方法。


被診斷為克羅恩病時,亞當斯 23 歲,當時他是個沖浪選手。他 19 歲入選為職業(yè)沖浪者,但表現(xiàn)一直不太穩(wěn)定:有時在世界級錦標賽上表現(xiàn)優(yōu)異、名列前茅,有時卻在賽場上雙腿打顫、孱弱地像個沖浪菜鳥。之前他還以為是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不過關,或是因為飲食的原因。直到被確診,他才意識到,長久以來影響比賽成績的的反復發(fā)熱、時好時壞的腹痛、腹瀉原來都是這種病在作祟。


確診后就是不停地看病、醫(yī)生開出新處方,癥狀緩解一陣,藥物失效,癥狀回來,又去看醫(yī)生?!赴l(fā)病毫無規(guī)律可言,這一分鐘還是好的,下一分鐘說變就變……尷尬,痛苦。」


亞當斯的克羅恩病是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 IBD)的一種,除了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簡稱 CD),IBD 還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簡稱 UC),另外還有 5~15% 難以被確定是 CD 還是 UC 的「不確定性結腸炎」(IC)。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醫(yī)學界才開始慢慢意識到這種疾病的存在。


IBD 這病有兩大「風險因素」:一是年輕,二是富裕。大部分疾病欺凌窮困年老者,IBD 卻另辟蹊徑——發(fā)病者往往年富力強,社會經(jīng)濟階層也較高。這病最早流行于發(fā)達國家,19 世紀始于北歐和英國,20 世紀初傳入美國。在那些國家,最初,這種病的發(fā)病率城市高于郊區(qū),較高社會和經(jīng)濟階層的患病率也比較高,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越來越普遍,不再有這種城鄉(xiāng)或是階級差異。到了 20 世紀末,中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剛富裕少許,IBD 也立刻來襲。


在2016年年末,《自然》雜志的報道《IBD,崛起在東方》中,亞太克羅恩病與結腸炎流行病學研究 (ACCESS) 領導者黃秀娟說,IBD 的病例數(shù)量在「爆發(fā)式增長」。香港的 IBD 發(fā)病率從 1985 年的百萬分之一,升到了 2014 年的百萬分之三十。而中國國內(nèi)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則顯示,近 10 年來我國炎癥性腸病(IBD)的總病例數(shù)增長超過 24 倍。



無法治愈

IBD 患者最常見的的癥狀就是腹痛腹瀉??肆_恩病的特點是整個腸壁廣泛炎癥,這會造成腫脹甚至梗阻,梗阻又帶來腹脹、惡心和嘔吐,嚴重者會無法進食。腸道炎癥還會造成食欲減退,于是克羅恩病患者往往因慢性營養(yǎng)不良而瘦弱不堪。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倒沒有那么多梗阻癥狀,但由于結腸壁血管炎癥造成了廣泛潰爛,于是他們會頻頻排出粘液與血便,嚴重者甚至會一天這樣腹瀉六次以上。


這種疾病極其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偏又往往在青壯年發(fā)病。二三十歲本是最前途似錦的年紀,克羅恩病的發(fā)病高峰卻恰在此時。他們往往每天都被病痛折磨,難就業(yè)更難成家。在歐洲,8~10% 的 IBD 患者完全無法工作,56% 的 IBD 患者只能兼職無法全職。就業(yè)困難又帶來經(jīng)濟壓力,對于本就需要支付高額醫(yī)藥費的 IBD 患者來說,這就是一個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huán)。


林格是一個罹患 IBD 的姑娘,結束第二次腸切除手術后,這姑娘做了一個決定,她打開攝像機,錄了一段視頻放到 YouTube 上,視頻里,她說:患了 IBD 的人看上去很健康,像正常人一樣,然而,事實上這種病像定時炸彈,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發(fā)作,你也因此沒法為未來做一些計劃。你周圍的人沒有辦法理解你,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到你。在林格最近為 Nature 拍攝的 IBD 宣傳視頻中,已故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權威喬瑟夫·基爾斯納的學生魯賓出了鏡,他說:「這是一種無法治愈的慢性疾病」。


更雪上加霜的是,雖然是一種寫入了內(nèi)科教科書的疾病,IBD 在臨床上卻是一種難以確診的疾病,因為許多其他腸病的癥狀與 IBD 極其類似,腸結核的癥狀甚至與 IBD 的癥狀近乎完全相同。西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的羅貫虹醫(yī)師就遇到過許多求醫(yī)經(jīng)年的病人,他們飽受腹瀉腹痛的折磨,不得不一次次驗血驗糞造影,復查上好幾次腸鏡和病理,接受好幾輪不同的治療,一項項排除掉其他癥狀相似的腸病,才能最終被確診。即使確診也不能讓人松一口氣,疾病復發(fā)的陰影將終身籠罩著他們今后的人生。



太講衛(wèi)生的疾病?

直到現(xiàn)在,IBD 的病因也沒有完全查清。目前的共識是,IBD 發(fā)病與遺傳、免疫、微生物和環(huán)境因素都有關。


遺傳顯然是個因素,IBD 患者的父母、子女、親兄弟姐妹同樣患上 IBD 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 30~100 倍。同卵雙胞胎同患 IBD 的幾率也顯著高于異卵雙胞胎,丹麥研究者甚至發(fā)現(xiàn),同卵雙胞胎的克羅恩病一致率可高達 58.3%。近年來的基因組研究也找到了超過 163 個 IBD 易感基因位點。毋庸置疑,即使身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有些人的先天遺傳就是更容易患上 IBD。


但遺傳又遠遠不是全部。東方這幾年的 IBD 發(fā)病率迅速增長,顯然不能歸結于東方人基因突發(fā)大規(guī)模變異。更具說服力的例子來自移民研究。南亞本是 IBD 低發(fā)區(qū)域,但 2015 年加拿大東安大略省兒童醫(yī)院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南亞至加拿大的移民子女的 IBD 年發(fā)病率(60/百萬)迅速趕上了當?shù)鼐用褡优?IBD 年發(fā)病率(72/百萬)。更令人意外的是,移民自身抵達加拿大的年齡會大大影響 IBD 發(fā)病率。移民時越小, IBD 發(fā)病風險就越高。移民時的年齡每大十歲,IBD 的風險就下降近 10%。


很顯然,某些后天因素起了作用。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腸道應該能免疫耐受腸內(nèi)的正常菌群。當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隨之改變的是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還有我們腸內(nèi)的菌群。


有一種「衛(wèi)生假說」認為,富國兒童自小就沒怎么接觸不衛(wèi)生的環(huán)境,結果導致免疫系統(tǒng)「練兵機會不足」,長大后容易大驚小怪,將無害或低害的抗原也當成大敵過度反應,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于是慢性免疫系統(tǒng)疾病就越來越多發(fā),IBD 也是其中一種。


美國塔夫茨醫(yī)學中心的喬爾?韋因斯托克(Joel Weinstock)是衛(wèi)生假說的支持者。他認為,從前人們住在臟兮兮的屋里,食物露天放置,好一陣才洗一回澡。如今我們的房子一塵不染,食物放進冰箱,每天早晚洗漱。結果是什么呢?許多蠕蟲曾經(jīng)寄生在人類腸內(nèi),為了自保,在演化中學會了阻止我們免疫系統(tǒng)活化的本領。如今我們幾顆驅蟲藥下肚,就將蠕蟲統(tǒng)統(tǒng)驅逐。而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曾經(jīng)對腸內(nèi)的常駐細菌安之若素,如今卻將它們視為必須徹底清除的危險之物。免疫系統(tǒng)持續(xù)大開殺戒,腸內(nèi)的炎癥與潰瘍也就永無休止。


研究也顯示,IBD 患者與正常人群的腸道菌群并不相同。抗炎性的微生物減少,促炎性的微生物增多。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減少,腸球菌與黏附侵襲性大腸桿菌(AIEC)則增加。IBD 患者里 30% 檢出有細菌穿透了粘液層,正常人里只有 3% 檢出。慢性克羅恩病患者的回腸黏膜里有 21.7% 檢出了 AIEC 菌株,正常人的對照組里則僅有 6.2% 檢出。這些菌群改變可能與飲食結構改變有關。我們吃的脂肪越來越多,纖維越來越少,慢慢就「餓死」了需要纖維的益生菌,讓促炎性細菌趁機坐大。美國護士健康研究 (NHS) 的數(shù)據(jù)顯示,那些每日攝入 24 克纖維的女性,患克羅恩病的風險是每日攝入 12 克纖維者的 60%。還有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提高纖維攝入量,可以讓 IBD 患者不那么容易舊疾復發(fā)。


還有些其他可能因素,比如一些藥物會損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 IBD 風險。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也會傷害腸內(nèi)的菌群生態(tài),增加 IBD 風險。切除闌尾則好壞摻半,能降低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卻會升高克羅恩病的風險。吸煙與切闌尾相仿,能降低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同時大大升高克羅恩病的風險,原因卻不明。另外,醫(yī)療水平進步,腸鏡廣泛應用,可能也提升了 IBD 的檢出率——有些 IBD 患者并不是現(xiàn)在才出現(xiàn),只是現(xiàn)在才被看見。



當你的腸子變成你的敵人,切掉也許不是壞主意

1859 年,英國的第一例紀錄在冊的 IBD 患者,從檢出到死亡只用了三個月。對今天的 IBD 患者來講,現(xiàn)在的好消息是這個病的死亡率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在如今的英國,死于 IBD 者大多是 70 歲以上的老年人。2007 年一項 meta 分析顯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死亡率和預期壽命與正常人群無顯著差異。克羅恩病患者的死亡率略高于普通人群,主要是因為發(fā)病多年后,胃腸道癌變率升高所致。但無論如何,IBD 患者的十年生存率超過 95%。


對壯年 IBD 患者來說,真正的挑戰(zhàn)不在于活下去,在于活得有質(zhì)量。2004 年,德國研究者調(diào)查了 IBD 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HRQOL),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越大,生活質(zhì)量反而越好。25~34 歲的患者生存質(zhì)量最差,他們大多因為這個疾病改變了職業(yè)選擇、人際交往和作息規(guī)律,疾病對他們的人生打擊最大。


在確診后的漫長日子里,他們需要面對 IBD 的極高復發(fā)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里 80% 會慢性復發(fā),有 20~30% 在多次復發(fā)后不得不手術切除部分腸道??肆_恩病的復發(fā)率更接近 90%,70% 患者在確診后 10 年內(nèi)病情迅速惡化。甚至有一種殘酷的說法是,只要隨訪時間足夠長,總會看到克羅恩病復發(f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手段,都只是延緩復發(fā)來臨而已。當然,這里的比例都是來自西方的手術比例,IBD 在中國的手術率并不高,有些人即便藥物副作用,生活質(zhì)量極低,也仍然堅持使用藥物而非手術,還有人因為不重視潰結的結腸癌篩查,患上了結腸癌而喪失了手術機會。


在學術上,IBD 與抑郁癥的關聯(lián)也同樣是對這種疾病研究的一個重點之一。高復發(fā)率,帶來極高的不安全感和沉重的醫(yī)藥費負擔,再加上疾病本身帶來的苦痛,IBD 患者的抑郁發(fā)生率很高。2014 年,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調(diào)查了 465 例 IBD 患者,發(fā)現(xiàn)其中 23% 有中度甚至重度抑郁癥,遠高于普通人群里 8% 的抑郁率。國內(nèi)數(shù)據(jù)也顯示,IBD 患者里半數(shù)有疲勞、睡眠障礙等抑郁癥狀。目前的研究并不認為抑郁會直接導致 IBD,然而,抑郁確實會加重癥狀,并造成 IBD 患者不配合甚至放棄治療——這會導向疾病的惡化與復發(fā)。


最后,讓我們再回到亞當斯的故事吧,那位沖浪運動員尋找了各種療法,甚至做好了去澳大利亞進行腸道菌群移植的準備——那需要服用從健康人糞便中提取的菌種——卻因為病情實在嚴重,在醫(yī)生的建議下,結腸切除手術如期進行。當你的腸子變成你的敵人,目前看來,我們唯一的辦法也只好把它切掉了。


參考資料:

Wilks S. Morbid appearances in the intestine of Miss Bankes. London Medical Gazette 1859; 2: 264. 


Fielding J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r Med J (Clin Res Ed). 1985;290:47 - 48.


Kirsner, J. B. (2001). Historical origins of current IBD concept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7(2), 175–184. 

http://doi.org/10.3748/wjg.v7.i2.175

Chedid V.O-006.Presented at:2014 Advanc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Dec.4 - 6,2014;Orlando,Fla.


Greth, J., et al.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t younger and older age." Eur J Med Res 9.12 (2004): 552 - 554.


Nature Outlook –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16). Nature.com. 


http://www.nature.com/nature/outlook/ibd/

制版編輯 | 栗子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nèi)容
《賽先生》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刊于2014年7月,創(chuàng)始人為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成為國內(nèi)首個由知名科學家創(chuàng)辦并擔任主編的科學傳播新媒體平臺,共同致力于讓科學文化在中國本土扎根。
訂閱Newsletter

我們會定期將電子期刊發(fā)送到您的郵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