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知識分子》聯(lián)袂發(fā)起“科學精神中國行”活動
撰文 | 知識分子
● ● ●
9月26日,在中國科技會堂的會場,一面寫著“科學精神中國行”的紅旗,經(jīng)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之手,共同傳遞到北京大學學生代表手中?!翱茖W精神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yè)有了長足進步,科技實力持續(xù)增強。但我國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與一些先進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茖W精神在中國還比較薄弱,科學精神的缺乏也成為民族復興的軟約束。
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國對科學特別是科學精神的呼喚整整持續(xù)了一個世紀?!犊萍既請蟆贰ⅰ吨R分子》與《賽先生》作為科技界重要媒體,有義務和責任協(xié)助黨和國家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幫助社會公眾提高科學素養(yǎng),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營造良好的創(chuàng)新文化氛圍。
為此,雙方聯(lián)合主辦、傾心打造的大型公益活動“科學精神中國行”,將持續(xù)召集知名權威科學家,開展一系列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宣講和線下活動,旨在弘揚科學精神,傳播最新科學思想,構建中國新型科學文化,為科學與社會搭建跨界溝通的橋梁,讓科學特別是新時代的科學精神走進高校校園和各地科技館、走向新青年和大眾。首批活動預計將走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廈門、長沙、武漢等城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
潘建偉教授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科學精神中很重要的是批判和質(zhì)疑。愛因斯坦又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理論,隨后量子力學又進一步地顛覆了原來愛因斯坦深信的決定論觀點。從這種角度上來講,科學是演進的,沒有永遠不變的權威,所以科學非常需要質(zhì)疑,需要審慎的批判精神”。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潘建偉教授的回答是,“功利的文化氛圍無法滋養(yǎng)需要沉浸在科學探索中的知識分子,一方面,要回歸到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從容和淡定,另一方面,還要摒棄中庸之道,在科學實踐中敢說真話、實事求是。如此再過幾十年,一定會培養(yǎng)出頂尖科技人才,孕育出讓知識分子引以為傲的科學精神和文化精髓。”
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
《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始人、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指出,科技體制對中國特別是科技發(fā)展非常重要,科技體制改革秉承的科學精神應該有兩點,一是首先要認可改革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二是改革是否階段性到位,要看這種體制是不是真正支持了有德、有才、有能的科技工作者,有效地開展科技工作。希望在‘科學精神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中,科學家與媒體和公眾一起探索科學,一起探索科學能否成為核心文化。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主旨演講中說:“科學的發(fā)展須臾離不開批判質(zhì)疑。四百年來,伴隨著對重大科學理論的不斷顛覆和革命,科學一路前行??茖W精神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而批判質(zhì)疑是其精髓。普遍而言,當前中國科學界一方面缺乏批判質(zhì)疑國內(nèi)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氣,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質(zhì)疑的氣度和胸懷。這也表明了弘揚科學精神在中國的必要性、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謝國明
當今社會,弘揚科學精神絕不僅僅是科學共同體的內(nèi)部事務,還關乎我們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
《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謝國明指出:“五四先賢率先打出科學和民主的大旗,中國的先進分子終于走上了自覺尋找和武裝科學和科學精神的道路。但科學精神迄今仍未深深扎根中華大地,也未成為中華民族血肉相連的基因。面對數(shù)千年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tǒng),科學精神仍然顯得十分孱弱,弘揚科學精神是當下十分重要的任務。祛邪才能扶正,媒體既要加強正面宣傳,也要揭露錯誤傾向,特別是要防止蒙昧主義和神學迷信、技術至上和科學主義兩種傾向?!?nbsp;
《光明日報》前副總編輯劉偉
《光明日報》前副總編輯劉偉表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是媒體人的責任。新聞的生命是真實,科學精神與媒體人精神我認為是一致的?!豆饷魅請蟆吩?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報》頭版發(fā)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拉開了中國解放思想的大幕。
目前中國的發(fā)展正處在爬坡的階段,制約我們國家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水平的,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科學技術還被別人攥在手里,我們還隨時隨地受到打擊和封鎖??茖W精神不應是科學家才具備,也不是科學家的專利,科學精神應該是一個文明國家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精神?!?/p>
“科學精神中國行”活動第一站的接旗者、北京大學學生代表鄭君政發(fā)言說:“科學精神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上,它也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謠言隨處可見的朋友圈,需要我們?nèi)^(qū)分、去辨別、去質(zhì)疑。所以科學精神不一定是陽春白雪,它也可以是下里巴人??茖W精神一直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不是一座空中樓閣,它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信仰,也是我們科學的生活方式。今天正值北京大學120周年,德先生和賽先生一直支持著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支持了知識傳播越來越遠,也支持了北大越走越遠。作為一個北大人,科學精神不只是白紙黑字,也不只是一個口號,它應該成為我們心中堅持的信念。”
與大型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同期舉行的圓桌論壇上,潘建偉、謝國明、劉偉、饒毅和劉亞東共同深入探討了何為科學精神,弘揚科學精神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科學共同體應如何提升自潔能力,以及媒體人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中的角色與作用。
活動期間,《科技日報》社與《知識分子》共同發(fā)布了雙方合作的重要成果——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破局與變革——中國科技的升級之路》。四十余篇由科技屆知識分子撰寫的建言獻策文章,曾發(fā)表于《科技日報》頭版專欄,現(xiàn)結集成冊奉獻給公眾。
英格索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亞太區(qū)企業(yè)傳播與公共事務副總裁鄧寧
英格索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對此次活動給予支持,亞太區(qū)企業(yè)傳播與公共事務副總裁鄧寧代表全球化創(chuàng)新企業(yè)致敬科學精神,并承諾在傳承科學精神中肩負企業(yè)的社會責任。
科學精神一定行,一定要在中國行!知識分子,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