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中文无字幕乱码,在线a视频网站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直播,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艳妇臀荡乳欲伦岳txt免费下载

第一支疫苗是如何被引入中國的?| 商周專欄

2023/03/02
導讀
1.26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撰文|商周
責編|李珊珊

●                   ●                    
在過去200多年里,人類在抵抗傳染病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賴疫苗。而在本次的新冠疫情中,疫苗的出現成了多國抗疫政策的轉折點,這數以億計一兩年間完成了從研發(fā)到生產全過程的疫苗,盡管尚不能完美地預防感染,卻大大降低了新冠感染后的重癥率,避免了無數的死亡。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需要感謝愛德華-詹納和他的天花疫苗,那是人類發(fā)明的第一支疫苗。


1796年5月17日,英國鄉(xiāng)村醫(yī)生愛德華-詹納為詹姆斯-菲普斯接種了牛痘,成功地讓這個8歲的小男孩有了對天花的免疫力。這一天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宣告了人類進入了疫苗時代。


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里,天花疫苗從歐洲走向了全球五大洲,包括1805年抵達當時還是滿清統治下的中國。這是中國第一次認識到疫苗的威力,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政府推動的三次強制性的全民牛痘接種,天花病例開始了激烈下降, 1961年最后一個天花病例痊愈,宣告了天花在中國的消亡。


今天,在愛德華-詹納逝世200周年之際,我們決定寫下第一支疫苗進入中國的故事,來紀念那位改變了人類抗疫路徑的科學家。

1

三條道路通中國

雖然天花疫苗成功抵達中國的時間是清代嘉慶十年四月(1805年5月),但在這之前的1803年,就已經有人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首先想到把天花疫苗介紹到中國的,是當時的俄羅斯帝國[1]。

1801年10月,當時西里西亞的德布雷斯勞(現屬波蘭)的醫(yī)生弗里德里?!じダ锼贯t(yī)生從奧地利維也納的德·卡洛醫(yī)生那里獲得里天花疫苗。在當地成功地進行了接種后,弗里斯醫(yī)生在當年10月進一步將天花疫苗寄到莫斯科。這一發(fā)明一到莫斯科后就收到了歡迎,就連當時的俄羅斯帝國的皇室也成為了疫苗的積極推廣者。

因為牛痘接種在俄羅斯取得了成功,1802年8月俄羅斯皇太后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通過親筆信的方式表示了感謝[1]

“在英國,疫苗的使用取得了巨大而理想的成功,我們趕緊效仿,把它引入俄羅斯。我國的實踐完全符合預期,我很高興地向您報告,并向為全人類提供這一重大服務的人致謝……”

除了在國內大力推廣天花疫苗,俄羅斯皇室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疫苗推廣計劃。在這個宏偉的計劃里,天花疫苗不僅將繼續(xù)向東推進到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qū),還將進一步被介紹到遠東的中國。

但這一計劃只得到了部分的執(zhí)行,天花疫苗在1803年被推廣到西伯利亞,但卻沒有被引入到中國,其中確切的原因并不清楚。


天花疫苗進入中國的三種途徑的示意圖
就在俄羅斯帝國計劃將疫苗從北部推廣到中國的同時,一個將天花疫苗從南部引入到中國的計劃也在籌劃當中,而籌劃這一計劃的人就是當時孟買的英國總督龐貝[1,2]

1801年,印度次大陸正處于天花疫情當中,急切地盼望著天花疫苗的到來。為了給印度送去疫苗,詹納自己花了幾千英鎊去維修了一條遠洋航船。但不幸的是,從英國發(fā)出的疫苗在長途的運輸過程中失效了。

好在德·卡洛醫(yī)生從意大利的薩科醫(yī)生那里獲得大量的天花疫苗,在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愛爾金伯爵的幫助下,德·卡洛將疫苗安全地于1802年3月寄到了伊拉克的巴格達。然后疫苗被進一步送到了伊拉克西南部靠近阿拉伯海的城市巴斯拉,再被英國航船“復興號”帶到了印度的孟買。

1802年6月14日,孟買的醫(yī)生海倫努斯·斯科特博士利用這支疫苗為一個3歲的女孩進行了接種,并獲得了成功,隨后,疫苗被進一步推廣到了整個印度次大陸。

天花疫苗接種在印度取得的成功讓孟買的總督有了更加宏大的目標:將這項人類的福祉進一步傳播到亞洲、非洲和澳洲。一年后的1803年8月,孟買總督將一批天花疫苗發(fā)往中國,在經過幾個月的海上航行后抵達了澳門東印度公司。但不幸的是這批疫苗在長途的運輸過程中失效了,這讓將天花疫苗引入中國的努力再度功虧一簣[1,2]。

兩年后,中國終于迎來有效的天花疫苗。對于這一點,澳門東印度公司的高級醫(yī)生亞歷山大·皮爾森(Alexander Pearson)所著的《英吉利國新出種痘奇書》中有這樣的記載[3,4]:“1805年春,有澳商葡人許威氏,由馬尼拉帶來活牛痘苗?!?/span>

馬尼拉是菲律賓的首都,中國的天花疫苗直接來源是菲律賓,而天花疫苗從歐洲傳播到菲律賓的過程則堪稱另一段傳奇。

1803年11月,西班牙派出一支遠洋探險隊,目的是將天花疫苗運送到她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這支探險隊由五十歲的巴爾密斯(Francisco de Balmis)率領,所以也被稱為巴爾密斯探險隊。因為路途太遠,為持續(xù)保證天花疫苗的活性,探險隊的船上帶上了二十二名健康的孤兒作為“培養(yǎng)基”。在橫跨大西洋的航行中,這些孤兒被分成兩人一組,依次接種牛痘,間隔時間為九至十天。等到船上的孤兒都接種完,再從當地招募新的孤兒或奴隸上船,繼續(xù)為天花疫苗保鮮[1,2]。

這支探險隊于1804年2月9日抵達中美洲的的波多黎各,隨后向南行駛,到了委內瑞拉。在委內瑞拉,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由副隊長薩爾瓦尼帶隊,前往哥倫比亞、厄爾多瓦、秘魯和智利;另一路則由隊長巴爾密斯親自率領,先是在當年5月到達古巴的哈瓦那,一個多月后又去了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結束美洲的任務之后,巴爾密斯的探險隊并沒有沿原路返航。他們帶著從墨西哥城募集的二十六名孤兒駛入太平洋,并在1805年4月15日抵達了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1,2]。

等到天花疫苗在菲律賓落地后,葡萄牙的商人立即用船將疫苗運到了她在中國的殖民地:澳門。雖然菲律賓到澳門的航程很短,但為了確保天花疫苗的活性,船上同樣帶上了菲律賓當地的孤兒。就這樣,天花疫苗被成功引入到了中國,時間是1805年5月底。

2

牛痘之所以有效,
是因為牛在五行中屬土畜?

得到了葡萄牙商人帶來的的天花疫苗后,皮爾森醫(yī)生在澳門設立了免費接種點,為當地百姓接種天花疫苗。為了宣傳和推廣牛痘接種,皮爾森在澳門作了《英吉利國新出種痘奇書》宣傳小冊,由斯當東翻譯成中文在廣東出版。雖然只是一本小冊,該書全面精要地介紹了詹納發(fā)明疫苗的過程,還清楚地描述了牛痘接種的過程、特性、方法、器具和臨床癥狀。比如下面這段關于牛痘接種的描述[3,4]


“天花之癥能傳染于人 ,而牛痘之痘非種不行 ……牛痘種在于所種之處,只出一顆,如小指頭大,至寒熱各癥不能相染,內中或有微寒微熱。雖服藥不服藥,與病無干礙。想此靈妙之法,相傳于數十年之后,永不防有染天花之虞矣。種下四日,其形發(fā)紅,至六日起一小泡,八日起泡略大些,至九日漿已滿足?!?/span>


因為天花疫苗的安全有效,而且還是以免費的方式進行,皮爾森的接種深受澳門百姓的歡迎。當時廣東正有天花疫情,不少內地居民也來到澳門的皮爾森的診所要求種疫苗。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需求,皮爾森雇用和培訓了一批中國的接種師,其中最出色和是廣東南海人邱熺。


在做了近十余年的牛痘接種工作后,邱熺在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寫成了《引痘略》一書。和皮爾森的《英吉利國新出種痘奇書》的發(fā)行很少不同,《引痘略》在中國大受歡迎,一版再版[5]


同樣是在中國介紹和推廣牛痘, 《引痘略》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邱熺在這本書里融入了中醫(yī)的因素。比如在對天花疫苗(牛痘)的原理的描述上,邱禧就提出牛痘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牛在五行中屬土畜,可以將毒從同屬土的脾臟中印出來。


在介紹天花疫苗的接種部位的選擇上,邱禧則是融入了經絡的概念。因為天花疫苗的接種一般選擇在上臂部位,邱禧就把接種處定位為手少陽三焦經的消焰、清冷淵兩個穴位 。另外,關于接種后的護理上,邱熺也同樣引入了中藥[5]。


也就是說,邱熺給詹納發(fā)明的天花疫苗做了一個中醫(yī)的的包裝。雖然這一包裝的確幫助了疫苗在中國的推廣,但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的包裝基本上是畫蛇添足。


除了寫書,邱禧還通過其他方法努力推廣天花疫苗。比如在收費方面給窮人優(yōu)惠,還比如為來接種的兒童設置了“果金”, 即給那些愿意在接種后同意種痘師在接種處采集漿苗的兒童以獎勵,從而保證了痘苗得到源源不斷的供應。


因為邱禧等中國接種先驅們的不懈努力,還有天花疫苗接種后所帶來的明顯的效果,天花疫苗在中國慢慢得到了推廣。在邱禧的《引痘略》一書出版的五年后的道光二年(1822年),天花疫苗從廣東傳到了湖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時間里,全國各地都先后設立了種痘局等機構,為百姓進行天花疫苗的接種。


雖然全國各地都成立了種痘局,但天花疫苗的接種在中國的普及并不順利。中醫(yī)對這種外來的接種方式難以接受,尤其是傳統的人痘接種師因為個人的利益就更是百般阻攔。


一個例子就是江西新昌人熊乙燃的經歷。1835年,熊乙燃在湖南目睹了牛痘接種術后,把這一造福人類的發(fā)明引入到了江西的家鄉(xiāng),在那里設立了痘局。結果卻發(fā)現許多有意接種者被流言所阻,最后死于天花。因為這樣的經歷,他對中國的那些傳統痘師給予了嚴厲的批評[6]: 


“近因種神痘輩極力毀謗,人心疑畏,往往愿種人家,聞風輒阻,而卒罹于流痘之災者,不計其數?!?/span>


不僅民間如此,皇家也是一樣,可能是因為“天朝大國”的心態(tài)作祟,雖然天花疫苗已經在世界各地都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防治天花的方法,但在北京的紫禁城里采用的依然是古老又危險的“人痘接種術”,而且不是應種盡種。


作為這種不愿意接受先進科技發(fā)明的后果,1874年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染上了天花。這讓看不上天花疫苗的宮廷御醫(yī)手忙腳亂, 年輕的同治皇帝也因醫(yī)治無效而身亡[7]。不幸的是,即使是同治皇帝的死也沒有喚醒當時國人對天花疫苗的重視,這一人類醫(y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fā)明在中國的普及依然緩慢。

光緒十一年(1885年),牛痘醫(yī)師沈善豐出版了《牛痘新編》一書就提到,牛痘接種雖然進入中國已經近八十年,各省也都設置了種痘局,接種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但牛痘接種在當時依然是“是者少而非者多,信之一而疑者百” [8]。


天花疫苗在中國真正得到政府層面的大力重視,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后。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進行了三次強制性的全民牛痘接種。作為這種全民接種的結果,先是天花病例的激烈下降, 1961年最后一個天花病例痊愈,宣告了天花在中國的消亡。


今天距1822年1月26日詹納去世已經有了整整200年,人類疫苗的研發(fā)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更為高效和特異的mRNA疫苗已經被研發(fā)了出來,并成功地被投入到了人類抵抗新冠病毒的戰(zhàn)役里。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謹以此文紀念詹納逝世200周年。


 參考文獻:下滑動可瀏覽)

1. J. Baron. The life of Edeard Jenner. 1827, London: Henry Colburn, New Burlington Street.

2. A.M. Behbehani. The Smallpox Story: Life and Death of an Old Disease. Microbiological Review, 1983, 47: 455-509.

3. 侯毅:英國牛痘接種術傳入中國的橋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9年第3期:121-126.

4. 黃啟臣:人痘西傳與牛痘東漸 ——絲綢之路的文化效應之一。 《行政》, 1999, 12: 861-868.

5. 邱禧:《引痘略》,同治庚午重刻版本.

6. 言九林: 兩百年前,有一群晚清醫(yī)生全力詆毀牛痘接種術,返樸.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ngzhi_Emperor

8. 沈善豐.《牛痘新編》[M].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1885:23-24. 




制版編輯 | 松儀





THE END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