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亚州女人69内射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直播,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艳妇臀荡乳欲伦岳txt免费下载

是時候給新冠肺炎改名了嗎?

2022/12/10
導讀
12.7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撰文 | 邸利會

責編 | 徐卓君


●                   ●                    


“我支持!” 


當《知識分子》向一位長期從事冠狀病毒研究的專家詢問,是時候給新冠肺炎改名了嗎,她絲毫沒有猶豫。


最近,多位病毒學家和臨床醫(yī)生都表達了這樣的意見。


在上周末中華醫(yī)學會2022年醫(yī)學病毒學大會上,解放軍總醫(yī)院感染病醫(yī)學部的王福生院士提出了三點建議:新冠肺炎改名、防控重點聚集、有準備有序開放。


事實上,新冠肺炎是中國的獨有名稱,世衛(wèi)組織從未稱之為新冠肺炎。


“當初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命名為COVID -19,就是因為新冠病毒引起的不是一種局限于肺部的綜合疾病,區(qū)別于當年的SARS?,F(xiàn)在病毒經(jīng)過兩年多的進化,已經(jīng)成為主要侵襲上呼吸道的奧密克戎,對肺部的侵襲和致病明顯減弱?!?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病毒學家劉善慮告訴《知識分子》。


贊同“改名”意見的還有臨床醫(yī)生。


“我完全同意,因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當時叫COVID-19,直譯就是新冠病毒病,其實在2020年在武漢,當時是原始毒株,那時的新冠病毒病也確實不單影響肺,它影響全身,包括全身高炎癥狀態(tài),各個臟器都有病毒顆粒等等,所以叫新冠病毒病更加科學,因為它不是單純的肺炎;而現(xiàn)在的奧密克戎這個毒株引起的這個COVID-19,現(xiàn)在更多的是上呼吸道的一個癥狀,所以說叫肺炎本來就不對,確實應該把它改過來?!?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告訴《知識分子》。


截至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的“關切的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 個,分別為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瑪(Gamma)、德爾塔(Delta)和奧密克戎(Omicron)。目前Omicron 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 株成為主要流行株?,F(xiàn)有證據(jù)顯示Omicron 株傳播力強于Delta 株,但致病力有所減弱。


劉善慮和團隊的研究也表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路徑也由損傷較強的包膜通路變成了相對弱的胞內通路?!八?,不管是從病毒本身,還是它引起的病理變化以及臨床表現(xiàn),這個COVID-19的名字仍然適用。而中文翻譯與國際原名搭配接軌,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他說。


“肺炎是新冠病毒病毒的重癥,在大流行早期有一些病例。到奧密克戎流行期,多數(shù)是無癥狀感染者,這個不能叫新冠肺炎;感染之后發(fā)燒,叫有癥狀感染者;肺上有變化,它才可能是肺炎,但現(xiàn)在一般人到不了肺里,”一位不具名的流行病學家告訴《知識分子》。


據(jù)2022年3月14日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曾接種過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無癥狀及輕癥為主。有臨床癥狀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中低度發(fā)熱、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在臨床分型上,分為輕型,普通型和重型。輕型指的是臨床癥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xiàn);而在普通型中,除具有上述臨床表現(xiàn)外,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xiàn)。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在接受“央視網(wǎng)”采訪時表示,當下新冠病毒的毒株奧密克戎引起的主要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如中低熱、嗓子不舒服、咳嗽。


“從我們國內這段時間來看,各個省市的報道,無癥狀加輕型的在90%以上。那么像普通型,所謂我們說的普通型就是肺里有影子有肺炎的,都不多”。




肺炎何來?


除了“不明肺炎”這種很早期的稱呼外,在確定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后,一段時間內,在很多場合和政府文件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稱呼是比較常見的。


在新華社1月20日的報道中,稱湖北省武漢市等多個地區(qū)發(fā)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截至1月20日18時,境內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


再比如,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2020年1月20日、23日、24日連續(xù)召開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工作機制會議。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決定成立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


在2020年1月21日,根據(jù)《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guī)定,基于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等特點的認識,報國務院批準同意,國家衛(wèi)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次日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


2020年2月7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暫命名事宜的通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1]


4天后的2月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他繼續(xù)解釋說:“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和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商定的命名指南,我們必須找到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發(fā)音,并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他同時強調,妥善命名很重要,有助于防止使用其他可能不準確的或污名化的名稱。它還為我們提供了今后任何冠狀病毒疫情的標準命名格式。[2]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后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官方網(wǎng)站翻譯中,COVID-19都翻譯為“2019冠狀病毒病”。


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正式的英文名稱后不久,2020年2月21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通知,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命名保持一致。但該通知也確定,中文名稱保持不變,仍簡稱為“新冠肺炎”。[3]之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的中文名稱一直延用至今。



疾病怎么叫合適?


早在2015年5月,世衛(wèi)組織就呼吁科學家、國家和媒體采用新型人類傳染病命名最佳實踐,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給國家、經(jīng)濟和人民帶來的不必要負面影響。世衛(wèi)組織衛(wèi)生安全助理總干事Keiji Fukuda博士說——


“近年出現(xiàn)了若干新型人類傳染病。使用’豬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名稱因對某些群體或者經(jīng)濟部門造成的污名化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這對某些人而言是為一個細微問題,但病名對直接受到影響的人們而言的確事關緊要。我們看到有些病名引起了人們對特定宗教或者民族社區(qū)成員的強烈反應,對旅行、商業(yè)和貿易帶來了不合理障礙,并觸發(fā)了對食用動物的不必要宰殺。這對人們的生活和生計可能帶來嚴重后果?!?/span>


該年,世衛(wèi)組織與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和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密切合作并與牽頭負責《國際疾病分類》的專家開展磋商之后對新型人類傳染病的命名制定了最佳實踐。


該最佳實踐指出,疾病名稱應當包括疾病癥狀方面(比如呼吸道疾病、神經(jīng)綜合征、水樣腹瀉)的通用描述性術語和疾病表現(xiàn)、受影響人群、疾病嚴重性或者季節(jié)性特征等有力可得信息方面(比如進行性、青少年、嚴重、冬季)的更為具體的描述性術語。當已知引起疾病的病原體時,那么該病原體就應當被納入疾病名稱(比如冠狀病毒、流感病毒、沙門氏菌)。


同時,在疾病名稱中應當避免的術語包括地理方位(比如中東呼吸綜合征、西班牙流感、裂谷熱)、人名(比如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恰加斯氏?。?、動物或食物種群(豬流感、禽流感、猴痘)、涉及到文化、人口、工業(yè)或職業(yè)(如軍團)和可煽動過度恐慌的術語(如不明、致命、流行)。[4]


這也意味著,早期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一些稱呼,如“武漢病毒”病,“不明肺炎”等都不適宜作為名稱。


從2020年2月7日國家衛(wèi)健委命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看,包含了“新型冠狀病毒”和“肺炎”,前者可以看作是對引起疾病的病原體的描述,后者針對的是疾病癥狀方面。但這一最佳實踐曾指出,“當有關疾病或綜合征的可用信息不夠可靠時,通用術語將最有用,因為這些基本特征不太可能隨著額外信息的可用而改變。”


顯然,現(xiàn)在額外的信息出現(xiàn)了,不僅病毒早已發(fā)生了變化,毒性減弱,而且感染者也以無癥狀和輕型為主?!靶鹿诜窝住笔欠窀拿?,去掉讓人略感恐慌的“肺炎”字眼,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8/content_5698168.htm

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5/content_5679257.htm
3.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8-05-2015-who-issues-best-practices-for-naming-new-human-infectious-diseases
4.who.int/zh/director-general/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2019-ncov-on-11-february-2020
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22/content_5482019.htm
6.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8-05-2015-who-issues-best-practices-for-naming-new-human-infectious-diseases





END





參與討論
0 條評論
評論
暫無評論內容
訂閱Newsletter

我們會定期將電子期刊發(fā)送到您的郵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