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消極情緒,其實是在積極對抗疾病?
撰文 | Anser Anser
制版 | 趙利
生病的人往往情緒不佳,對于許多身邊有長期患病的親友或者有親身經歷的人來說是一種直觀感受。身體上的疼痛不適,不僅限制了人的活動,還會直接影響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作家史鐵生作為一個長期經歷病痛的“職業(yè)病人”,忠實地記錄過其中不易,“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杌枞徊荒芩枷耄透討褢倨鹜諘r光”,(《病隙碎筆》)。
那么,病人能否讓自己輕松并快樂起來,自我調整病中的負面心理情緒呢?
未必。
最近,發(fā)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的一項埃默里大學的研究表示,慢性炎癥會導致一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重新分配能量支出,降低與獎勵和動機有關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對抗炎癥反應的能量支出。
人們往往會直觀地把情緒不佳歸因于身體上的病痛,也認為調整情緒受到個人主觀意志的作用。所以勸病人勇敢一點、積極面對病痛,殊不知很多時候情緒與態(tài)度并不完全取決于病人本身,而是大腦對整體能量分配的自動調節(jié)。
埃默里大學心理系Treadway等人認為,當人體受到外傷或者需要克服某類感染,也就是輕微的發(fā)炎反應時,免疫細胞會減少釋放細胞因子(cytokines, 一組蛋白質及多肽,在生物鐘用作信號蛋白,即細胞間溝通的信號),從而影響到大腦的中腦邊緣系統(tǒng)神經元。這一組神經元具有釋放多巴胺的作用,特別與我們?yōu)楂@取某種激勵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動機(motivation)相關。
具體來說,譬如在炎熱夏天喝到一口冰可樂的愉快感就是激勵,而大腦這一部分則決定了我們能感覺到“有多爽”。激勵相關的多巴胺分泌越少,激勵就越不重要,而動機就越低。
免疫細胞能夠改變細胞因子的釋放規(guī)律,也與它們獨特的新陳代謝狀態(tài)有關。與其他類型的細胞不同,免疫細胞能夠主動在不同狀態(tài)間切換,因而能夠給大腦提供信號,表示身體需要為免疫系統(tǒng)預留一定的能量以應對炎癥。
這一假設基于進化理論。劉瑜說“一個人就要像一支隊伍”,我們的身體實際上早就在漫長的進化中實踐了這一點。
在早期環(huán)境中,免疫系統(tǒng)作為人體的“防御部隊”,需要具有能夠調動身體能量的權限,來幫助我們抵抗來自外界微生物和捕食者帶來的巨大風險。當人體已經受傷的情況下,免疫細胞通過示意大腦降低活躍向外探索的欲望,以減少其他次要任務產生的能量消耗,減少作死程度,以最大限度地保全我們自身。
而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我們面對的不再是叢林中的猛虎或者不干凈水源里的細菌,而是來自于肥胖、新陳代謝癥狀、老齡化、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等因素帶來的炎癥風險。閑來無事的免疫細胞也會動用同樣的反應,減少人體繼續(xù)作死的可能性。
如果這一假說成立,那么醫(yī)護人員就有可能從這一環(huán)節(jié)入手,提前預防與慢性疾病相關的心理亞健康甚至疾病(抑郁、焦慮等),改善慢性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Treadway, M. T., Cooper, J. A., & Miller, A. H. (2019). Can’t or Won’t? Immunometabolic Constraints on Dopaminergic Driv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 Thomas, L. (2019). Chronic inflammation removes motivation by reducing dopamine in the brain. Retrieved from :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190605/Chronic-inflammation-removes-motivation-by-reducing-dopamine-in-the-brain.aspx?fbclid=IwAR1dOBqKwKx1gUu6E1It8A3HkVtq3pbs-RJ6Dc2jqWShIRz24_XQkNcfi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