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龍,是怎樣形成的?
撰文|吳蕾 馮灝
“甲辰”將至、萬象更新,在龍年即將到來的時候,《知識分子》恭祝各位讀者龍行天下、龍馬精神、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章鳳姿、龍騰四海。
“龍”這個詞出現(xiàn)得非常早,也長期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而存在。然而,“究竟什么是龍”,卻又像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個時代的想象上天入地、形態(tài)各異。
《說文解字》有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數(shù)千年來,龍的形象愈發(fā)復雜化,并且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變種。南朝任昉在《述異記》中記載,“水虺五百年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五百年為應龍”。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對龍進行了分類,并且給出了一些關鍵的“分類學特征”:“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也”。但這些描述都非常模糊,或者僅僅給出了各個“變種”之間的差異,并沒有直接指出龍與其他動物之間本質(zhì)的區(qū)別。
到了近現(xiàn)代,華裔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采用排除法認為:“凡與真實動物對不上,又不能用其他神獸(如饕餮、肥遺和夔kuí等)名稱來稱呼的動物,便是龍了”[1]。他長期研究商周青銅器,因而此定義更多是對早期龍的一種概括。
學者聞一多也對中國神話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與論證,在其著作《伏羲考》中認為,歷史上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族群兼并了許多以其他動物為圖騰的族群,因此大蛇便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成為了今天的龍[2]。他的神話學研究主要集中于上世紀40年代初的西南聯(lián)大時期。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聞一多的工作更多地傾注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意識上,也有學者認為其現(xiàn)實性大于學術(shù)性[3]。
不過,可以確信的一點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龍在華夏民族心目中的形象愈發(fā)清晰和固定。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當然不會把龍與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混為一談。但是,早期的龍究竟是什么樣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為我們今天不言而喻的龍形象?
從“神秘的條形動物”開始
在華夏文明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文化之前,各族群都有自己的“龍圖騰”,因而本身也并不能找出統(tǒng)一的形象概括所有的“龍”。在《中國龍的發(fā)明》一書中,作者指出,“上古之龍,是一種抽象的、用來指代所有條狀神秘動物的集合名詞”[4]。
我國長江、黃河、遼河流域都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中華民族史前龍崇拜的遺跡。古代先民常用石塊、貝殼、鵝卵石等堆積成巨龍的形象,用于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動[5]。早在距今8000年前遼河流域的興隆洼文化中,就發(fā)現(xiàn)了豬首蛇身龍形象的擺塑[6]。
而同屬于興隆洼文化的查海遺址發(fā)現(xiàn)有巨大的龍形石堆遺跡,這條龍形堆石全長19.7米,龍身寬1.8-2米,頭部寬達5米,整體呈條狀,已經(jīng)具備了龍頭、龍體的基本特征,整體樣式上像蛇,但隱約可見腿部和足部。此外,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類龍紋的陶片。這些陶片描繪了卷曲龍尾和龍身,具有鱗片紋飾[8]。
仰韶文化時期,出土于河南濮陽的蚌塑龍由蚌殼堆砌而成,共有三組,為具有蛇形身體、四肢、爪和尾部的龍形象。其中,西水坡45號墓的擺放尤為特殊。以墓主為中心,東側(cè)為龍,西側(cè)為虎,周圍擺放著三具人殉。在墓主腳下還有一個用蚌殼和腿骨擺放成的“箭頭”圖案,形似北斗。龍虎頭的方向均朝向北方,而下方的人腿骨指向東方??脊湃藛T推測,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四象”,而蚌殼所堆塑的就是我們熟悉的青龍、白虎[9]。
除了上述比較標準的龍形,新石器時代另一類獨具特色的則為“豬頭”龍。這些豬龍主要發(fā)現(xiàn)于紅山文化遺址,為造型精致的雕刻玉器。這些龍的鼻子突出且有褶皺,具有與豬相似的頭部,以及細長、沒有附肢的身體[10]。
早期的豬龍相對粗短,而后出現(xiàn)的、最具代表性的玉豬龍則擁有了更為優(yōu)雅的蛇形身體。紅山文化玉豬龍與北方旱作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先民的求雨企盼緊密相關,并直接影響到此后的玉龍造型,被認為是中華龍的本源[11]。
藝術(shù)源于生活。從形象上看,最早被定義為“龍”的“神秘條形動物”相對粗獷(受制于當時的生產(chǎn)力),也許是受了農(nóng)牧文化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啟發(fā),這些龍的頭部和身體融合了許多普通動物的特征,例如豬頭、蛇身子等等[12]。另外,早期的龍因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而具有千奇百怪的相貌。
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隨著時間的演進,龍的形態(tài)和樣式變得愈發(fā)繁復,并且慢慢增添了許多細節(jié)特征,例如角、足、齒等等。
二里頭遺址(距今3700-3600年)出土了大量龍形器物,其中,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的綠松石龍形器最富盛名。這條綠松石龍由墓主人用右臂擁攬入懷,體型巨大,龍身長度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具有方形的大頭和蛇一樣蜿蜒的身體,龍身起伏卷曲[13]。距綠松石龍尾端3厘米處,還有一條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于垂直。龍身上放置一銅鈴,應和了《詩經(jīng)》中周王祭祀于宗廟時“龍旂陽陽,和鈴央央”的場景[14]。
商代中晚期出現(xiàn)了大量繪有龍紋的青銅器。作為最受古人喜愛的動物紋飾,龍紋不僅存在的時間長,也產(chǎn)生了非常多的形態(tài)變異,如夔龍紋、顧龍紋、蟠龍紋、交龍紋等等[16]。當時最為流行的龍紋是夔龍紋——身軀蜿蜒的爬行動物,只有一只腳,通常對稱出現(xiàn),而且永遠都是側(cè)臉[17]。
有趣的是,商代的龍紋出現(xiàn)了龍角,而且樣式十分花哨——前卷、后卷、花冠形、螺旋形等等。也許是受商朝的影響,青銅文明的佼佼者三星堆遺址中,就出現(xiàn)了帶角的虎頭龍(虎頭龍身青銅像)和羊頭龍(青銅龍柱形器)等形象。
虎頭龍身青銅像,顧名思義,塑造的龍形具有老虎頭的特點,寬鼻闊口,長著圓形耳朵和長犄角[18]。而青銅龍柱形器的龍形,則具有較長的吻部和長耳彎曲的龍角,仿佛長了一個山羊頭。歷史學者認為,商代是一個崇拜“角”的時代,比如祭祀的牲畜必須要有角,而且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講究[19],因而龍的形象也隨之長上了角[20]。
一年三會龍庭
秦代時間較短,因而也沒有留存很多龍紋[21]。秦咸陽宮一號宮殿遺址出土的空心磚上,可以看出此時的龍呈蜿蜒的蛇形,頭部有尖尖的耳朵和龍須,身有四足,背有龍鰭,形象上已經(jīng)很接近龍的“最終形態(tài)”。
而到了漢代,龍紋大量出現(xiàn)于畫像石、畫像磚、帛畫、墓室壁畫和瓦當上,其形象也與秦時大為不同。漢朝的龍形非常飄逸靈動,并且添加了大量裝飾和細節(jié)。漢代晚期,龍的四肢逐漸“發(fā)達”,并且龍口大張,龍鼻上翹,雖然整體依然是蛇形,但逐漸呈現(xiàn)出“獸相”。
這一時期也有許多典籍對龍進行了分類和描述。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說文解字》中還包含了龍的變體——“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漢書·司馬相如傳》中記載了“蛟龍、赤螭”,而后人又注釋道“龍子為螭(文穎)”或“赤螭,雌龍也(張揖)”。
東漢王符則進一步定義了龍的具體特征:“其形有九,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可見在他心目中,龍具有九種動物的特點,比“四不像(麋鹿)”還多了“五不像”。
徐乃湘、崔巖峋在《說龍》一書中指出:“龍在漢代,在形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空前的高度。漢代是龍的真正的定型期”[22]。不僅是形象趨于固定,龍圖騰的意義也在漢代進一步提升。為了體現(xiàn)自己稱帝的合法性,劉邦將自己的出生與龍聯(lián)系在了一起:“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
另據(jù)東漢蔡邕所著《獨斷》記載,“天子璽以玉螭虎紐”。這些史料表明,漢代及以后,龍不再僅僅象征神權(quán),更是進一步與皇權(quán)產(chǎn)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23]。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告訴《知識分子》,天崇拜和龍崇拜是中國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罕有的貫徹始終的共同文化現(xiàn)象,文物和歷史記錄明確,如紅山文化玉龍和匈奴銀龍?!妒酚洝ば倥袀鳌吩疲骸皻q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逗鬂h書·南匈奴傳》記述更明確:“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妒酚浰麟[》引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龍是游牧與農(nóng)耕民族共同崇拜的對象,可以作為中華民族認同的標志之一。
龍以馭天
龍圖騰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造型也反映著不同時代迥異的文化風貌。
唐朝前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整體呈現(xiàn)出雍容華貴、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氛圍。這個時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藝術(shù)成就達到了一個輝煌的巔峰,從詩仙李白的“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便得以一窺盛唐風貌[24]。唐朝的審美也獨樹一幟:含蓄內(nèi)斂是大多數(shù)歷史時期的主旋律,然而唐朝的藝術(shù)作品則極具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造型姿態(tài)張揚奔放[25]。
唐龍的造型繼承了漢龍的特點,并更加“獸化”。在這個時期,龍的四肢強勁有力,鼻尖上翹、嘴角上揚。唐朝龍的尾巴呈細條狀,偶爾卷起來,偶爾像貓一樣高高翹著。有趣的是,這個時期的龍眼角也大多是上翹的,并且“眉毛”也常常會在眼后打一個卷兒。唐朝的龍爪大多三趾——這點很值得關注,后來的皇帝似乎頗為在意“有幾個爪”的問題。
安史之亂過后,唐朝由盛而衰,最終覆滅。各地藩鎮(zhèn)紛紛自立為國,中國歷史進入了一段大分裂時期。趙匡胤于亂世中一統(tǒng)中原,建立宋朝。有了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前車之鑒,宋代崇文抑武,文人士大夫講求意境和神韻,以云水魚龍為題材的繪畫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畫科“魚龍科”[27]。
北宋郭若虛在他的著作《圖畫見聞志》中詳細給出了宋龍的畫法:“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騣鬃肘毛,筆畫壯快,直自肉中生出為佳也(凡畫龍開口者易為巧,合口者難為功。畫家稱‘開口貓兒合口龍’,言其兩難也)”。
所謂“三?!?,指的是龍的身體可以平均分成三段,這三段長度相等——頗有點當代畫人講究“三庭五眼”的味道[29]。從形態(tài)來看,宋龍的精神面貌也與唐龍不同。宋代龍重新變成了修長、纖細的蛇形,且多與寫意的云紋、浪花相伴,氣質(zhì)上少了唐代的恣意張揚,更為穩(wěn)重典雅,反映了當時審美趣味[30]。
在龍紋的使用上,皇帝試圖彰顯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細節(jié)做起了文章。首當其沖的是龍的姿態(tài)——到底是往上飛,還是往下飛。據(jù)《宋史·輿服四》記載,正一品官員穿“青衣畫降龍”,升龍只能皇帝使用[31]。《中國龍的發(fā)明》一書中指出,升龍是通天的政治隱喻,為了防止臣子乘龍通天,所以只能許其用降龍。
而后的元朝由草原民族建立,當時的龍也是粗獷豪放,帶著一種兇猛的野性之美。元龍身軀更為延長,而且頸部變細,龍頭相較于身體變小。龍角、四足、關節(jié)上的裝飾也比明龍更長。
元朝不允許普通人穿用有龍鳳圖案的紋飾,市街店鋪也不許織造、售賣有龍鳳圖案的布匹[32]。但《元典章》卻寫道:“除隨路局院系官段疋外,街市諸色人等不得織造日月龍鳳段疋。若有已織下見賣段疋,即于各處管民官司使訖印記,許令貨賣”[33]。也就是說,即便有龍鳳圖案是違法的,被發(fā)現(xiàn)以后去登記一下,就允許售賣了。
龍紋屢禁不止,于是皇帝們便繼續(xù)在細節(jié)上做文章:五爪龍是真正的、高貴的龍[34],只能由皇帝使用;三爪、四爪的龍(后世稱“蟒”或“蛟”)可由民間使用[35]。從此,五爪龍確立了它的“皇家地位”。
明朝建立伊始,龍的形象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洪武時期的龍,體態(tài)與元朝相似,但圓臉圓眼,在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稱為“貓臉龍”。收藏專家馬未都認為,“凡文化現(xiàn)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后人未必能夠充分解釋。洪武貓臉龍的文化緣由,顯然是一個動蕩變革時代的產(chǎn)物。歷史上在改朝換代初期,多有嘗試性的改革,需要傳達新政權(quán)的信息,貓臉龍是否在傳達某種信息也未可知”[36]。
洪武帝后,永樂時期明龍又恢復了原本生猛的形態(tài)。此時的龍長著長胡子,目光如炬,“怒發(fā)沖冠”,而且鬣毛總是像打了摩絲一般整齊。這一時期的閉嘴龍嘴鈍如豬,因而又稱為“豬嘴龍”。到了成化時期,明龍又變得“幼態(tài)十足”,龍眼呆萌得像是戴了眼鏡,因而又被戲稱為“眼鏡龍”。
清朝的龍與明龍相似,不過四肢更短并強調(diào)了龍須和尾鰭;到了乾隆時期,清龍的胡須拉得極長,成為了我們今天熟悉的“龍須”。
清朝沿用了元朝和明朝對龍爪的強調(diào),五爪龍紋只能在皇帝、皇子、親王、世子、郡王及相關的女眷中使用,貝勒以下只能用四爪蟒紋[37]。龍紋又可以根據(jù)姿態(tài)分為正龍紋和行龍紋,前者等級更高[38]。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
關于龍的造型演變,有學者總結(jié)說:史前多元一體、商周粗獷抽象、東周時期秀麗灑脫、秦漢雄健豪放、隋唐健壯圓潤、宋元成熟穩(wěn)健、明清復雜華麗。
走過漫長的千年時光,龍圖騰隨著文化的更迭,逐步演化為我們今天心目中的龍形象。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如今,龍圖騰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并也將隨著炎黃子孫的腳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