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未定論的理查三世│左圖右史

撰文│劉 鈍(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
● ● ●
1
玫瑰戰(zhàn)爭與博斯沃思原野之戰(zhàn)
玫瑰戰(zhàn)爭是15世紀下半葉發(fā)生在英格蘭的一場內(nèi)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都是金雀花王朝的成員、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12-1377)的兩支后裔——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他們糾集各自的盟友展開血腥廝殺,斷斷續(xù)續(xù)打了30年(1455-1485)。兩大家族分別以白色與紅色玫瑰為族徽,后來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劇作《亨利六世》中杜撰了雙方代表在議會花園里因摘取玫瑰引起紛爭的情節(jié),“玫瑰戰(zhàn)爭” 這個詞就被叫響了。



左:約克家族的白玫瑰族徽 右:蘭開斯特家族的紅玫瑰族徽
1485年8月22日,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率領的約克大軍與亨利·都鐸(Harri Tudur,即后來的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麾下的蘭開斯特勢力在英格蘭中部博斯沃思原野展開決戰(zhàn),結果理查三世陣亡,時年33歲。他的死標志著331年天祚的金雀花王朝和30年 “玫瑰戰(zhàn)爭” 的結束,從此英國進入都鐸王朝時代。
博斯沃思決戰(zhàn)前,理查三世的兵力占據(jù)優(yōu)勢,但是幾位盟友的陣前倒戈和親密戰(zhàn)將的陣亡使約克家族大傷元氣。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三世在戰(zhàn)斗中勇猛異常,很有點西楚霸王項羽的味道。據(jù)描寫他曾親自沖鋒陷陣,將對方的旗手和五員大將斬殺于馬下,一度還差一點沖到亨利·都鐸帳前,最后連坐騎都戰(zhàn)死了。“馬!馬!我的王位換一匹馬!” 這是莎士比亞劇中理查三世被殺死前的最后一句話。
Philip James《博斯沃思原野之戰(zhàn)》(c.1857) 插圖版畫
戰(zhàn)役結束后,勝利的一方將理查三世的赤裸尸體拖在馬后游街示眾,之后草草埋葬于附近方濟會修道院的墓地里。半個世紀后,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與羅馬天主教決裂并頒布《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這個修道院也被夷為平地,傳說理查三世的遺骸當時被扔到附近的索爾河里了。至于那個方濟各修道院,長期以來也無人準確地知道其位置所在。

戰(zhàn)爭結束后,亨利·都鐸登基,稱為亨利七世。為了結束紛爭鞏固統(tǒng)治,在母親瑪格麗特的堅決要求下,亨利迎娶約克家族的繼承人、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也是理查三世的侄女)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1466- 1503)為妻。同為金雀花王族的一對生死冤家通過這場婚姻重歸于好,新王朝又將紅、白玫瑰合并到都鐸徽章之中。下面是一幅亨利七世夫婦的雙聯(lián)肖像,他們手中分別拿著一朵紅玫瑰和白玫瑰,作者是一位業(yè)余畫家埃塞克斯伯爵夫人薩拉(Sarah, Countess of Essex,1759-1838)。


都鐸玫瑰 圖源:維基百科
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和30年玫瑰戰(zhàn)爭期間,好狠斗勇的英格蘭貴族損失慘痛,有些家族的男丁甚至完全滅絕,有人將此視為封建貴族勢力在英國被削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新建立的都鐸王朝開始走出中世紀,先是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隨后開始向早期近代社會過渡:與羅馬教廷決裂,引進文藝復興,戰(zhàn)勝西班牙無敵艦隊,這個只有118年壽命的王朝在英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
2
聲名狼藉的理查三世
英國歷史上有幾個聲名狼藉的國王,其中居首的大概就是那位戰(zhàn)死沙場的理查三世了。他本是英王愛德華四世(Edward IV,1442-1483)的弟弟,因戰(zhàn)功卓著和經(jīng)營北方有功被封為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4月9日愛德華四世駕崩后,12歲的兒子愛德華與9歲的兒子理查(約克公爵)分別是第一與第二順位的王位繼承人。然而愛德華從來沒有加冕,盡管時常被后人稱為愛德華五世;約克王朝的大權則由他的叔叔、也就是后來的理查三世以護國公的名義掌握。1483年6月22日,某位主教作證稱愛德華四世與王后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1437-1492)的婚姻不合法,旋即議會認可了證詞并通過王權法案,兩位小王子也就自動失去了王位繼承權。而在此之前,愛德華與理查已被囚禁在倫敦塔里了。1483年7月6日,格洛斯特公爵在西敏寺加冕為王,是為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的罪名很多,包括指控哥哥與嫂子的婚姻不合法,殺害前朝重臣,迫害哥哥的寵妃,宣稱兩個哥哥(包括愛德華四世)并非其父約克公爵嫡出,敗壞生母的名節(jié),不過最大的惡名是為了篡奪王位對兩個侄兒痛下殺手。的確,兩位小王子被關進倫敦塔后下落不明,許多人認為是被理查三世下令殺害了。但是從古至今都有人提出疑問;而在有據(jù)可依的歷史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理查三世殺侄的說法是在他死后20年,由都鐸王朝宮廷學者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撰寫的《理查三世傳》所披露。
莫爾是個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因著有《烏托邦》(1516)被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者視為思想先驅(qū),他力主宗教寬容但反對與教皇決裂,身為大法官卻批評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另娶,最后被下獄直至掉了腦袋。他死后4個多世紀,被梵蒂岡封為 “殉道者”(1935)和 “圣人”(2000)。可以說,無論激進的社會改革家還是不同背景的保守派人士對他都心懷敬意。
莫爾雖然沒有見過理查三世,在書中卻不吝筆墨地描繪其外貌和性格,說他 “身材矮小,面如菜色,羅鍋背,左肩明顯高于右肩,臉色陰沉”、“生來就集邪惡、憤怒與嫉妒于一身”;甚至拿他的出生說事,說他的腳先露出母腹,生下來就有牙齒和亂發(fā)。莫爾雖然是位優(yōu)秀的學者,但是這里也不無抹黑前朝統(tǒng)治者的可能性。借用后來英國史學名家巴特菲爾德創(chuàng)造的一個術語,莫爾的《理查三世傳》是一部勝利者書寫的輝格史(Whig history)。只是他的學問大,又頂著品德高潔的光環(huán),許多后人都相信他的說法。
最著名的就是莎士比亞的五幕話劇《理查三世》了。此戲一開幕就通過理查三世的獨白交代其外貌與性格,顯然因襲莫爾的說法:
我,舉止粗魯,不修邊幅,
難以俘獲佳麗的芳心;
堪嘆造化弄人,
在正常臨產(chǎn)之前就讓我投生世上,
非但沒有勻稱之體,
反而殘缺不全,奇形怪狀,
步履蹣跚,舉止乖異,
縱然踱到狗的身邊,
也會令其狺狺長吠......
從17世紀初年開始,這出戲在世界舞臺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眾多伶人將扮演劇中的理查三世視為對自己演技的一大挑戰(zhàn)。18世紀倫敦有個叫卡里克(David Garrick,1717-1779)的男演員,就以飾演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聞名。下圖是當時英國著名畫家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的作品,描繪卡里克扮演的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大戰(zhàn)前夜的狀況。理查三世在軍帳中突然驚醒,看見一個個被他害死的冤魂,于是有了下面陰森恐怖的獨白:
啊,怯懦的良心,你把朕折磨得好苦!
燭光幽藍,現(xiàn)在還不是死寂的深夜,
恐懼的冷汗從朕顫抖的肌膚滴下。
......
朕已眾叛親離,深陷絕望;
如果朕一命嗚呼,也無人憐憫。
不,既然朕自己都不憐憫自己,
怎能讓別人憐憫朕呢?

除了莫爾和莎士比亞這兩位大寫手,一些知名畫家也為理查殺侄的定讞涂上濃厚色彩。18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畫家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也有一幅傳世杰作,就是下面這幅《倫敦塔中的愛德華五世與約克公爵》。畫中的愛德華王子翻著一本書,似乎正在給弟弟講故事,年幼的理查王子則偎依在兄長肩頭,全然不知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突然,沉重的腳步聲在門外響起,越走越近,愛德華驚恐地抬起頭注視著門口......

下圖是19世紀英國畫家約翰·米萊斯(John Millais,1829-1896)的《塔中王子》:一對無辜的小王子在暗牢中緊拉著手,警覺地關注周圍的動靜??吹剿麄冎赡鄣哪橗嫼腕@恐的眼神,誰能不痛恨下令殺害他們的元兇呢?

3
廢棄停車場下的骨骸
位于英格蘭中部索爾河東岸的萊斯特城(Leicester)是英國最古老的市鎮(zhèn)之一,據(jù)說這個名字來自傳說中的李爾王(Leir of Britain)。到了中世紀晚期,萊斯特一帶成了蘭開斯特公爵的重要領地,這個家族的許多重要成員都葬在這里的圣母瑪利亞領報堂。決定玫瑰戰(zhàn)爭勝負的博斯沃思原野大戰(zhàn)就發(fā)生在城堡附近的索爾河西岸。
今天的萊斯特城是一座位于交通樞紐上的工業(yè)城市,約有33萬居民。2012年6月,人們在市中心一個舊停車場的建筑工地,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中世紀方濟各修道院的遺址。萊斯特大學的考古學家立即介入調(diào)查,不久在原屬古教堂唱詩班的地下挖出一副男子骸骨,骨身上有11處傷口,其中頭骨被削去一塊,另一處致命刀傷砍穿了頭顱,脊椎骨間還插有一個帶倒刺的金屬箭頭,所有這些創(chuàng)傷都是斷氣前不久所致。



同年9月12日,萊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對外宣布,發(fā)現(xiàn)的極有可能是理查三世的遺骨。進一步的分析認為死者是一名大約30歲的男子,體格高大,生前患有嚴重的脊椎側(cè)彎,碳14分析初步確認死亡時間大約在1475年至1530年之間,而落在1450-1540年間的概率為95.4% ??紤]到現(xiàn)在的萊斯特城就在博斯沃思古戰(zhàn)場附近,專家們基本將死者鎖定為理查三世。
4
遺傳學與統(tǒng)計學介入
進一步的研究為死者身份的確定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證據(jù),除了田野考古與碳同位素測年外,研究團隊使用的方法還包括骨骼學、齒科學、泥土分析、歷史學以及統(tǒng)計分析等,但是最重要就是遺傳學手段的應用了。
為了與出土骸骨上取得的DNA信息進行比對,研究者首先需要找到與理查三世血緣相關并自愿提供信息的后代親屬。幸運的是這一問題很快就解決了,這要歸功于英國一位從事獨立研究的歷史學家艾什當-希爾(John Ashdown-Hill)。由于歐洲王室間的頻繁通婚,英國王室母系后裔的地理分布比普通百姓家要廣泛得多,而且許多貴族人家至今保存著完整的族譜。早在2003年,艾什當-希爾就與比利時同行合作開始了約克家族后人的遺傳學調(diào)查。這是因為理查三世的二姐瑪格麗特(Margaret of York,1446-1503)嫁給了勃艮第公爵,死后葬在安特衛(wèi)普附近。隨后的一年里,他把線索擴展到理查三世的大姐、??巳毓舴蛉税材?/span>(Anne of York, 1439-1476),以及這一脈的所有母系遺傳后裔,包括當時還在世的一位加拿大籍女士喬伊·易卜生(Joy Ibsen)。2004年9月,艾什當-希爾在BBC的節(jié)目中否定了理查三世遺骸被丟到索爾河里了的傳言。
喬伊于2008年去世, 她有三個孩子,其中老大邁克爾·易卜生(Michael Ibsen)是個細木匠,現(xiàn)已移居倫敦。在家族譜系上邁克爾屬于理查三世母親內(nèi)維爾(Cecily Neville,1415-1495)的17代母系遺傳后裔,他志愿向研究團隊提供基因樣本,結果線粒體(mtDNA)序列檢測的結果與出土骸骨上采集到的樣本完美匹配。另一位屬于內(nèi)維爾19代母系遺傳后裔的志愿者也出現(xiàn)了,溫迪·杜迪閣(Wendy Duldig)甚至不知道自己與理查三世沾親,她的線粒體測試也與出土骨骼高度吻合。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也開展了對父系后代Y染色體單倍型的調(diào)查。理查三世沒有留下正統(tǒng)的后代,為了重建其家族的Y染色體序列,研究者將線索追溯到愛德華三世和岡特·約翰(John of Gaunt,1340-1399),也就是蘭開斯特與約克兩大家族開始分裂的時候。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男性后裔的檔案通常比女性后裔更容易被追蹤到,研究者共獲得5個可以識別、定位并愿意合作的人,他們都是第五代博福特公爵亨利·薩默賽特(Henry Somerset,5th Duke of Beaufort,1744- 1803)的后裔,足以提供一組上溯至20代的父系遺傳信息。不過Y染色體的檢測沒有獲得像線粒體檢測那樣令人振奮的結果,研究者在遺傳鏈條中發(fā)現(xiàn)了一部分斷裂,出土骸骨上采集的與志愿者提供的樣本并不完全匹配,在下篇的最后一節(jié)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來。
志愿提供樣本的幾位后人與理查三世的遺傳關系:左邊(a)為y染色體測試,右邊(b)為線粒體測試,藍、紅框中的人物為樣本提供者,數(shù)字顯示遺傳代際關系。圖源:King,et al.2014
研究團隊又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貝葉斯分析,即在假定出土骸骨確定或懷疑是理查三世的概率前提下,估計mtDNA檢測證明出土者就是理查三世的概率。為此他們綜合了各種非遺傳因素(碳同位素數(shù)據(jù),死亡年齡、性別、脊柱彎曲以及生前創(chuàng)傷)和Y染色體檢測數(shù)據(jù),采取最保守的假設,得到出土者是理查三世為真的概率在0.9999(懷疑先驗概率0.025)和0.99994(先驗概率0.5)之間。
研究團隊也對出土骸骨的樣本作了DNA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檢測。
與此同時,研究者也指出理查三世的眼睛極有可能是藍色的(概率96%),頭發(fā)很可能是褐色的(概率77%),年幼時偏淺。這一通過DNA分析得來的結論與理查三世的一幅早期肖像一致。就是本文題圖的那幅繪制于1520年左右的《理查三世像》,但專家們相信它是更早完成的一幅作品的仿制品。此外研究者還認為,除了脊背彎曲之外,死者沒有莎士比亞描寫的手臂萎縮與跛腳征兆,這也與目擊者的描述一致。人們又參考出土頭蓋骨和傳世肖像制作蠟像,希望復原理查三世的生前面貌。
2013年2月4日,萊斯特大學正式宣布理查三世的遺骨被發(fā)現(xiàn)。美國《考古》雜志將此事評為2013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首。2014年12月2日研究團隊在開放獲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了詳細的研究報告。

理查三世頭蓋骨與復原蠟像 圖源:Getty
隱身500多年之后,理查三世的遺骨又被找到了,但是關于他的故事與爭議還沒有結束。欲知后事,請關注下一篇。
參考文獻

認識你自己:從人體解剖開始|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2-25)

制版編輯 | 皮皮魚